幼升小阶段,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
现在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幼儿教育要“去小学化”,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但是这种提倡,却无法打消家长的焦虑。
以两位亲历过“幼升小”的家长真实案例为例。
家长A: 有着很好的留学背景,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奉行快乐教育,坚决不给孩子补习小学知识。没想到,孩子升入小学以后,其他孩子已经开始拼读了,他还分不清字母,自信心备受打击。
家长A十分懊悔,没有在幼小衔接阶段,让孩子提前储备基础知识,导致幼升小的“断档”。
家长B: 比较有先见之明。为了打好“幼升小”这一战,她在孩子4岁时,辞掉了外企高管的工作,帮助娃利用好空余时间。
“幼儿园3点半到四点就放学了,每天起码还有两小时可以学点什么。”
因此,孩子5岁时,她带孩子投奔了一家考试才能进的培训机构。尽管花了这么多心血,孩子依然没能被心仪的小学录取,家长B几近奔溃。
快乐教育AND超前学习
在“幼升小”的竞争压力下,有的家长奉行“快乐教育”理念,却在入学后发现知识技能跟不上,后悔不及;有的家长让孩子加入“超前学习”的大军,依然可能遭遇“滑铁卢”,毁了孩子的童年,也没能进入心仪的小学。
那么,我们究竟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想让孩子以更好的状态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在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家长的“幼升小”焦虑可以理解,但是,灌输式的超前学习,最大的弊病在于:容易让学龄前儿童对未来的小学生活,不再抱有期待,甚至感到厌倦。
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什么“赢在起点”,很多人直接“倒在起点”。
作为家长,不妨做一个智慧的陪伴者,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兴趣和技能的培养、以及缓解儿童入学焦虑方面,帮孩子更好地迎接小学生活!
比起知识补习,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
从幼儿园到小学,无论是课堂授课模式、学习环境,还是师生关系,都将发生改变。
为了让孩子在短时间内,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阶段,转变到以“学”为主的小学模式,家长往往让孩子,通过背诵、记忆、抄写等机械的灌输式学习,来突击强化某些知识和技能。
其实很多知识技能的学习,完全可以尊重儿童心理和认知的发展规律,寓教于乐。
如何进行能力培养
以数学运算为例,与其机械地进行学习,不如借助实物道具动手操作。
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抽象逻辑思维大约在孩子5-6岁开始萌芽。
因此,孩子的数学学习需要建立在实物、教具、或学具操作上,从而理解数字的抽象概念,培养运算的能力,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同样,还有书写能力的习得。幼儿园阶段,可以让孩子尝试自由涂鸦、在沙盘上书写、金属嵌板的勾画、小黑板书写等多种形式,更有趣味的书写工具,让孩子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等能力。
到最后,用笔书写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其实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幼小衔接”,一些幼儿园也会通过学习模式的改变,帮助学龄前儿童提前适应小学环境。
提前学习切忌盲目无目标
如果一定要参与知识类的补习,家长们不妨提前了解目标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灌输。
“不同学校对入学儿童知识点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学的确是零起点,拼音、运算都在入学后正式学习;当然也不排除有的私立学校,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开学第一课就能拼读、认读。”
不过,相比较特定的知识掌握,更重要的依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能力,首先表现为孩子的专注力。
比起提前学习,专注力的提升更重要
专家曾提出,孩子的专注力至多能持续15到20分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专注力时长更短,甚至是“三分钟热度”。而小学课堂,却需要孩子有较好的专注力,能较长时间投入到某一项任务或课堂的学习当中。
怎样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论是幼儿园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都不妨为孩子提供一些需要长时间专注操作的项目。
家务锻炼是提升专注力的最好办法之一
其中,有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就是让孩子承担家务。
简单的家务活,却蕴含着一系列连续的动手操作,让孩子思考“每一步该做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怎么做可以加快速完成?”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注力、思考能力,还有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干活越多,越聪明”这句话不无道理。
家长不妨放手,让孩子更多地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比如餐前准备,让孩子独立完成端菜、发筷子、餐桌杂物清理等一系列工作。
一个安定学习环境的必要性
同时,作为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有安定感的学习环境。
什么是有安定感的学习环境?
比起父母提供的单独卧室和学习空间,幼儿更需要一个能和父母共同学习的开放空间。它可能是家里的某个公共区域,比如餐桌、客厅,在这个公共空间里,父母能做到陪伴孩子的学习。
这种有安定感的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家长的配合和自律。比如,约定一个电子设备的使用规则,在这个专属于学习的时间段里,家长和孩子都不能玩手机或是平板,提供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
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幼升小”的焦虑不可避免,但是作为家长,依然可以做到更理性地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