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说谎,家长应该怎么办如何引导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系教授李康和他的团队所做的一项特别研究——儿童为什么会说谎,其研究发现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比如,说谎越早、谎说得越“圆”的孩子,往往情商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强。
比如,大人是没办法从表情上看出孩子是否在说谎的,不管你是法官、警察、海关官员、法律系学生,还是孩子的爸妈。
比如,对说谎的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很可能一点儿用都没有……
他们总结了孩子可能说的五种类型的谎言,如下:
白色的谎言,为了客气而说谎。小朋友得了一个生日礼物,他明明不喜欢,却说我很喜欢,正是我需要的。
橙色的谎言,为了拍马屁而说谎。明明这个老师唱歌唱得不好,他却说老师唱得真漂亮,我给你打10分。
蓝色的谎言,为了集体而说谎。
黄色的谎言,为了谦虚而说谎。比如说数学考试考了100分,却说考得不好,还需要努力。
黑色的谎言,也就是为了自己而说谎。
孩子撒谎本身并不可怕,只要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这件事,充分了解孩子撒谎的心理,采取有力的措施,孩子都能够正确认识并改掉撒谎的毛病。
那么,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
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有些孩子因为害怕父母惩罚或期待奖励而说谎,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而这种掩饰可以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宽恕,因此孩子会慢慢习惯说谎。
有时孩子因为不愿意做或不能做某事时,便叫头疼呀!肚子疼呀!用各种谎言去欺骗父母或教师。这种谎言又往往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同情,因此习惯说谎去推诿。
一件事本来不是他做好的,但说是他做的,可以得到奖赏,于是他说谎了;事本来是他做的,但做得不好,怕丢脸,于是他说那件事不是他做的,也说谎了。
诚实是双向的,父母自身的形象也会影响到孩子。
比如有妈妈不想见的找妈妈,妈妈是否会让孩子告诉那人自己不在家?父母许诺孩子的事情是否经常做不到?
类似此类情况,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说谎。
大人有梦想,有想要的东西,孩子也是一样的,会有自己心中渴望的事情,有时候会分不清想象和现实,说出一些假话。如“我爸爸是超人”“我家有会飞的小狗”等。
说谎可以说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当家长发现孩子在说谎时,不可严厉责备或批评,而应给予科学耐心的引导,帮助孩子调整态度,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责任心。
对此,家长可以这样做: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家长就要做出榜样。一个好的表率,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的品质。
有时家长要做些自我反省,看一看是不是由于自己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好,给孩子留下了不好的榜样。无论是与否,家长都应处处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暗示有两种,一种是正的暗示,譬如有两个孩子在一起,一个是诚实的,另一个是喜欢说谎的,我们要对那个诚实的孩子嘉许,奖励他,使那个说谎的孩子感动,走上诚实之道;
另一种是反的暗示,譬如孩子跑来向你报告一件事时,你要信任他,不要说“真的吗,你不要骗我呀”之类的话。
我们必须应用正的暗示去感动孩子,不要用反的暗示去刺激孩子说谎的动机。
有效的沟通最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与需要,时刻了解和关心孩子,分解孩子内心的不良情绪,让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爱。
给孩子订立切合实际的规则,而孩子也乐意接受,那么孩子也没有说谎的必要。
有时候,说谎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家长不要轻易将孩子的说谎行为与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一次谎言就给孩子定性,给孩子贴上“小骗子”、“谎话专家”、“吹牛大王”等标签。
因为这样做不但对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对孩子的说谎起了强化作用。
凡是受到家人的尊重,能够随意发泄自己的牢骚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诚实;相反,在父母过分严格的管教下的孩子对父母有较少的亲近感,而有较多的恐惧感,他们常常为了逃避责骂而说谎欺骗。
当孩子撒谎时不要当众揭发他、批评他,可以把他悄悄叫到一边,单独谈话,指出他说谎了,大人已经知道了实情;告诉他这次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不当众揭发批评,也不告诉会给他惩罚的家长或别人;阐明说谎和欺骗的危害性,同时警告他:下不为例;相信他今后一定能做得很好。
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不要劈头盖脸一通严厉的批评,更不能体罚孩子。
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孩子第一次告诉你他在外面闯了什么祸或学习成绩不好,家长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诚实,然后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会出错,一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这样孩子以后就不怕对家长讲实话,有了困难也愿意求助于家长。
说谎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孩子们自我独立思考的一个体现,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不要一味的批评或是放纵孩子。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说了谎,你还是爱他的,但说谎是一件让爸爸妈妈不喜欢的事情。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给孩子多一些爱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耐心和恒心。
达不到父母期望,害怕受罚
逃避现实
虚荣心作祟
受到父母举动的影响
孩子内心渴望没有得到实现
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恰当暗示
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父母要尊重并相信孩子
认错的孩子要原谅